为什么家长总是跟游戏过不去?以前家长把游戏当洪水猛兽,如今玩游戏长大的一代爹妈居然玩出了新花样——冒充孩子申请退游戏充值。广州互联网法院就曾审理过这么一桩奇案:父亲声称2岁11个月的儿子在7个月内偷偷充值了21382元,要求全额退款。最终,法院不仅驳回诉求,还对父亲罚款1万元。过去遇事不决,甩锅游戏;如今不全额退款,哎,就是厂商无良。
你说为什么游戏总是担当万恶之源的角色?说白了,就是因为一部分家长不想面对教育失败的后果,更不愿意承担教育失败的责任。虽然我们一直有”玩物丧志”的说法,但金庸小说、动画片、明星、扑克、啤酒、烟,这些都能勾人心魄。许多孩子逼急了,甚至可以在书上画小人,学?学个屁。但为什么唯独游戏被屡屡提起?
因为从某些家长的视角来看:
孩子学习不好,首先不说是家长的错——因为家长不会出错;
其次不是电视烟酒的错——因为家长也抽烟看电视;
最后孩子玩游戏,而家长普遍不玩——哎,那可不就只能怪游戏了吗?
小孩学坏游戏带的,成绩下滑游戏闹的,俄乌战争游戏搞的,恐龙灭绝游戏害的。之前流传一个笑话:某个少年犯接受采访,随口说了句”偶尔玩玩游戏”,记者如获至宝,大笔一挥写下标题——《游戏使他走上不归路》。这记者家里,大概也有个管不好又爱玩游戏的孩子吧。
那么问题来了:过去家长把游戏当洪水猛兽还情有可原(新鲜事物嘛),如今互联网深入生活,甚至许多家长本身就是玩电脑游戏长大的,为什么类似声音依然存在?
问题恰恰出在互联网深入生活上
原本反对游戏的家长只是孤军奋战,属于个别甩锅现象;如今学会网上冲浪了,发现自己还有无数甩锅队友,瞬间胆气倍增,开始振臂一呼”一起打倒游戏”。这些家长一边反对游戏,一边像养蛊一样养大了一条黑色产业链——他们把孩子送到戒网瘾学校,让一群成年人打骂、体罚、侮辱自己的孩子。这些戒网瘾学校反向输出对家长的认可:”游戏就是祸害!”同时不断把手伸进家长裤兜里割韭菜,赚得盆满钵满。
这”盆满钵满”可不是夸张。数据显示:中国游戏产业艰难发展几十年,营收不过3200亿元;而某些教育大V、”问题少年”家长和机构共同构造的反游戏产业链,年产值已超过700亿。一条靠暴力体罚、精神霸凌孩子的产业链,短短几年竟有如此规模。在这样庞大的利益驱动下,游戏产业呼吸都是错的。
回到未成年人充值退款这件事:本质上是法律为家长监管不严兜底。根据《民法典》,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充值需监护人追认,否则合同无效。但许多家长得寸进尺,认为游戏公司该负无限责任——不仅想退全款,甚至要求法院判游戏公司多退钱。例如北京某初中生冒用母亲身份充值近5000元,家长起诉时竟要求3倍赔偿1.5万元,这种无理诉求自然被法院驳回。
为什么家长会有”充了钱就该退,退了还要赔”的想法?
对虚拟经济价值不认可(皮肤道具看不见摸不着,不如买零食玩具实在);
某些势力在刻意制造家长对游戏的偏见,把反游戏做成生意——哪怕加剧社会矛盾、拖累游戏产业也在所不惜。
也许以前游戏被污名化不是大问题,但如今游戏已成为全球文化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游戏高地我们不占领,日韩欧美就会占领。这种情况下,必须反思对游戏的态度。
曾有观点认为”中国家长对游戏的围追堵截,间接导致国产显卡和芯片落后”,虽夸大其词,但社会反对声浪确实让游戏公司束手束脚。发展游戏产业的基础,是摘掉有色眼镜看待游戏。最高人民法院在典型案例中指出:未成年人充值纠纷背后是意识形态博弈,需通过司法判决理清虚拟经济价值、家长责任边界和平台义务。
感谢您的来访,获取更多精彩文章请收藏本站。

暂无评论内容